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39章 帝後教子

關燈
第139章 帝後教子

貢舉事已然歸於禮部,姜沃想要去看童子科考,就先往紫宸宮去請帝後聖意允準。

童子科屬於特科,極少設立,自大唐開國至今,不過開過三回科考。

因此,姜沃提出想去看,帝後也只當她是對神童有好奇心,很隨意便準了。

橫豎童子科的考試過程也很簡單,不會涉及什麽貢舉透題——只是在《九經》裏,隨意抽十篇,令童子默寫,之後知貢舉會再從經義言論中,挑幾句令童子們解一解就算完了。

*

今歲皇帝過了正月才下旨要開童子科,明顯沒有給京外的‘神童’們留時間入京報名參考。

可見聖意便是擇選京城(或年節下歸京述職)的朝臣子弟中,與太子相仿的年幼才俊作為伴讀。

因而姜沃只在禮部的報名表上,看到了楊炯的名字——算來,王勃其實比楊炯還小一歲。

若是朝廷開童子科的消息提早一年就放出去,王勃肯定也會來京城參加此童子科貢舉。

不過王勃不能來,姜沃心中也不覺得多惋惜。

畢竟史冊上,王勃就是因為替皇子寫了一篇《檄英王雞文》,傳到皇帝耳朵裏,皇帝便惱了,覺得這是朝臣在挑撥他膝下皇子們之間的關系,直接將王勃逐出了長安城。

皇子身邊都如此危險,何況是東宮伴讀,陪在太子身側——以從前大公子李承乾在東宮時的舊事可知,皇帝若對太子不滿,可不會先換太子,而是一撥撥地換東宮屬臣。

伴君如伴虎,從來不錯。

雖說姜沃偶然也會與皇帝逾越臣子身份‘玩笑’兩句,但一來都是私下場合,二來,皆是無關緊要的話題或是涉及她自己的玩笑。

關於真正的高危紅線事情,她都是學習李勣大將軍說話的藝術——說話前先學會閉嘴,能不開口絕不開口。

非得開口,也在心裏過三遍以上。

話說回來,這還因為她與皇帝相識晉王時期,算是皇帝信重優容的重臣,也才能偶爾有兩句逾越身份的玩笑話。

尋常朝臣,在皇帝面前一句話說不好,從此仕途無望甚至因言獲罪都是有的。

為此,姜沃與媚娘和文成都說好了,把王鳴珂的筆名緊緊捂住,絕不外洩。

誰知道皇帝看了心裏會怎麽想。

不知道丹青身份,皇帝看民間話本,就只是跟看從前的《權臣奪親外傳》一樣,看個熱鬧,順帶調侃姜沃兩句。

若是知道‘丹青’是誰,說不定哪日心情不好,就會覺得書裏面某句話是在諷刺他,動了天子之怒。

這都不是能試探的事情。

*

紫宸殿。

姜沃剛告退離開,安安就從後殿過來了。

進門就笑問道:“父皇母後,我剛剛仿佛聽到姨母的聲音了。”

媚娘答道:“你姨母剛走。”

而皇帝則含笑打量著女兒:安安穿著一身杏子紅色胡服騎裝,上為窄袖短衣,下為褲與長靴。手裏還握著一根他去歲剛送給女兒的金絲馬鞭。

“安安又要去馬球場學騎馬?”

安安對父皇笑著點頭,又加了一句:“還要去看看猞猁。”

*

安安口中說的猞猁,正是從前帝後初次相遇時,就蹲在媚娘馬背上那一只小猞猁五十九。

只是轉眼小二十年過去,曾經的半大猞猁,已然成了垂暮猞猁。

這還是獸苑最為精心的養著,才能養足二十年。

只是再如何精心照料,也抵不過壽數。

二十歲的猞猁,就如同近百歲的老人,已然是極為長壽。哪怕無病無災,也說不定哪一天睡過去就不會再醒來了。

因而媚娘聽聞女兒要去看猞猁,還不忘囑咐道:“安安,不要餵肉了。”

安安小時候,帝後還帶她去餵過猞猁。

然而如今已徹底老邁的猞猁,是沒法自己撕咬大塊的鮮肉,都是獸苑做好了肉糜慢慢餵。

“母後,女兒記得。”近來安安每次去,其實都是給猞猁梳一梳毛。

*

皇帝的眼睛,註視著女兒杏子紅的身影,直至女兒轉到廊下,消失在視線裏才收回目光。

但眼中那種疼愛之情還未散去,唇邊也帶著笑意。

“朕每次看到安安這樣明快,心裏就也跟著她輕快了起來似的。”

皇帝之所以說安安性情像媚娘,就在於此。

他還記得初見媚娘時,她縱馬而來,鮮衣麗服,身後還蹲著一只猞猁,那樣鮮活而豐盈的生命力,如春色百綻。

只是安安與媚娘還不同。

當時媚娘身處掖庭境遇晦暗,因此她身上那種生命力是更內斂頑強的,像是哪怕長在懸崖碎石間,也依舊頑強紮根吐艷的花木。

而安安,則更加明亮輕快。

正如她的名字一般。

曜初,日出有曜。

皇帝望女兒背影念及舊事,而媚娘則含笑道:“旁的也罷了,只安安這精力十足的樣子,便像我。”安安精力充沛,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。

聞媚娘此言,皇帝也不由笑了:“是,這些年,朕瞧著她是什麽都想學一學碰一碰。今日才學棋,明兒又看上了琴。”

若是皇子如此,自然是不夠專註定性,還有玩物喪志之嫌。

但安安是女兒,皇帝就皆由著她。

其實在安安五歲左右的年紀,有段時間是跟太子一起在東宮讀書啟蒙的。

只是後來,太子年紀漸長,東宮書房的師傅越來越多,念書的時間也越來越長,安安就不再每日都去了。

皇帝便以為女兒是覺得念書太久,東宮老師又太嚴肅枯燥才不願去的。

索性就單獨給女兒指了兩位年老大儒與一間偏殿做書房,讓她不必每日拘著時辰念書,想學的時候再去。

而這些年,皇帝就見女兒似乎對所有事物都飽含興趣,想要學一下:

書法、樂理、琴藝、下棋等自不必說,公主們只要想學,宮中都有名師。皇帝還記得,晉陽妹妹也是打小就練得一手好書法,與父皇的飛白體像的幾乎難以分辨。

此外,安安對於看到聽到的一切,都有充沛興致和探究之心。

比如聽帝後在談論《職制律》的事兒,她就也想去找律法書看一看。

說來,安安最早會背的幾條律法,還都是皇帝親口教的。

除了讀書學藝外,其餘‘雜事’安安也沒少嘗試。

她曾試著自己親手種一小盆麥苗——好在這點上,安安不隨她親大伯,成功種出了一片綠油油的小麥苗。

而年節下火鍋夜,皇帝還看到女兒跟著媚娘和姜沃一起玩骰子,賭投壺。皇帝倒也無所謂,甚至還會過來幫女兒擲一個。

無論女兒怎麽折騰,皇帝都只由著她,而且要一奉十。

比如女兒種了一盆麥苗,他就能命人送來各色種子,以備女兒想種別的。

也正是為了皇帝這種溺愛,這些年來,媚娘一直堅持,安安宮裏和姜府兩邊住。

“否則陛下就要把孩子慣壞了。”

*

紫宸宮中,帝後說過兩句女兒事後,皇帝便命人宣太子。

再過數日,聖駕就要往洛陽去。

走之前,皇帝自然有話要再囑咐太子——

若是未曾撞上弘兒讀書竟然不忍聽《左傳》事,皇帝還會如過去一般囑咐太子好生念書,初次監國多聽百官諫言,明習庶政,勿驕勿躁。

然現在,帝後卻準備與太子說更深一點的事情。

點一點為君之道。

*

太子到的很快。

在孝道與禮數恭敬上,太子從來無差。

入內先給帝後行禮,然後問過父母安康,這才垂手站在一旁。

皇帝見兒子儀度穩重舉止合宜,頷首道:“弘兒坐吧。”

太子於帝後下首的一張圓凳上坐了,坐姿亦是如修竹般。

皇帝特意將語氣放的溫和些:“弘兒,今日朕召你來,是為了伴讀事。”

“今歲童子科貢舉後,朕預備從裏面給你挑兩個做伴讀。”

見太子要起身謝恩,皇帝擺手止住,然後問道:“若是弘兒考自己的伴讀,會給他們出一條什麽經義來解?”

‘解經義以成文’,是每科貢舉都要考的題目。

聽父皇這麽問,李弘想了想,道出《大學》中的一句:“為人君止於仁,為人臣止於敬,為人子止於孝。”*

皇帝頷首:“此乃聖賢至善之言。”

然隨即又道:“但朕今日另與太子出一句題目,看你是否能辨明其中義理。”

太子起身恭聽。

皇帝道:“故聖人不求無害之言,而務無易之事。”*

太子想了想答道:“回父皇,此句出自《韓非子》。是指聖賢之人並不苦求於毫無害處、毫無瑕疵的言論,而要務實事。”

答完後又行禮道:“父皇囑兒子監國,故告知此理,兒子受教。”

皇帝心下稍寬。

而旁邊坐著的媚娘,也道:“弘兒,既然你父皇考了你《韓非子》中的一句。那我再補一句。”

“有道之主,不求清潔之吏,而務必知之術也。”*

她望著兒子,諄諄教導:“弘兒,世間或許有品德無暇的聖人,但那終究是罕見的大賢。朝堂之上,卻都是活生生的人。是人,就會有私心私意。”

“為上者,不能要求每個朝臣都是‘聖人君子’,而是要自己掌握馭下之道能夠知人善任,明達吏事。”

“不以求全責備取臣,而是量才而用。”

“亦能明刑用典,察覺臣子不法事後,能及時處置抑煞此風。”

太子恭恭敬敬聽著:“母後教導,兒子記住了。”

帝後二人言於此,知太子未必真的明白他們的深意。但也沒多說,就留時間給太子慢慢去經歷體悟。

這些話,他們又何嘗是第一次背書的時候就明白呢?

也得經過世事的錘煉才能通曉幾分真意。

於是思想上點撥過,皇帝便在朝堂具體事上又囑咐了兒子幾句。

“軍國大事,三省六部自報去東都。但餘者庶務,弘兒便要學起來了。”

“朝中事多有舊例可查。”

“若有不決之事。便召中書令杜正倫、侍中許敬宗相商。”

“若他二人意見相背,便問於英國公。”

之後又囑咐了許多話,見太子一一應了,皇帝才道:“好,弘兒先回去吧。”

太子告退前,又請旨聖駕出京當日,他欲送出長安城外三十裏方歸。

皇帝溫言道:“太子誠孝之心,朕已知。然太子監國身負社稷。不必遠送,出城門即可。”

*

太子告退後,皇帝沈默坐了片刻。

剛要擡手去習慣性捏一捏眉心,手心裏就多了一物。

他低頭一看,是媚娘遞給他的薄荷膏。

皇帝擡眼笑了笑,挑出一點兒辛辣的膏體,如之前千百遍一樣,塗過人中與額角。

這才覺得清爽些。

媚娘一如這許多年來,安慰皇帝的動作,把手覆在皇帝的手臂上:“弘兒還小,便是因未經事性情單純些……陛下也無需多思多憂過甚,如今日般,咱們慢慢教就是了。”

“弘兒是個受教的孩子。”

方才帝後的話,他都是恭恭敬敬聽了,神色間也未有辯駁之意。

皇帝嘆息道:“因大哥的緣故,朕再不願弘兒受東宮被覬覦,日夜難安之苦。自然更不願意見朕的兒子們也生出兄弟鬩墻之禍。”

“朕要讓弘兒時時知道他才是朕屬意的太子。”

可這樣,或許也是過猶不及走岔了路……

“以至於弘兒的性情未經磨礪,仁厚純正有餘。”

皇帝心裏還有一個不想說出口,甚至回避去想的問題:若是人的性情不是後天養成,而是天生的呢?

就像他們兄弟三人,同父同母,父皇也一樣擇名師教導,可打小就是三個完全不同性情的人啊。

皇帝不再去想。

只當弘兒是一直在東宮被學士環繞,一路走的太順當,才養成了這樣過於端方仁厚的性子。

那只要自己以後多加磨練教導就好了。

“媚娘,朕之前在弘兒跟前,還是父親多於父皇。”皇帝沈聲道:“但之後,朕在弘兒,不,在太子面前會更像一個皇帝。”

皇帝天威難測,太子就要學著在做君前先做臣。

輕輕嘆了口氣後,皇帝又補了一句:“但弘兒這孩子心思細致,朕若是嚴苛了,只怕他會憂懼多慮。媚娘你素日多勸著他些。”

媚娘點頭。

而決定對兒子改變教育方法的李治,忽然想起了一事:父皇當年對大哥要求與諸皇子不同,少有慈父之情態,想必也有跟自己一樣的想法?

是皇帝與太子的位置,讓父子永不可能是單純的父子。

皇帝閉上了眼睛養神:他此刻,是真的很想跟大哥再好好聊一聊。

**

尚書省都堂。

又是一年貢舉。

進士科、明經科等科考一如往年一般,舉子各自在考場答題。諸多屋舍內鴉鵲無聲,只有巡回監察考場的官員偶然響起的腳步聲。

唯有最東側一間單獨屋舍,裏面傳出人聲。

禮部尚書許圉師,亦是今年的總考官‘知貢舉’,坐在上首。

此時正對著左手旁第一人笑道:“姜侍郎向善識人。之前聖駕巡幸並州,我並未跟去。但之後也曾聽聞姜侍郎在當地才子宴上,見了齊州長史王福畤之子,其子年不過十歲卻才華橫溢,姜侍郎讚他是王家之寶樹?”

姜沃莞爾道:“竟然傳到許尚書這裏來了?”

許圉師頷首:“有此讚譽,王家自然恨不得天下皆知。”然後又對著手裏童子科的名單道:“可惜今歲未至。”

兩人閑談畢,便有胥吏將二十來個十歲左右的童子引進來。

每人於單人桌前立好。

知貢舉面前的案上,放著《詩》《書》《禮記》等九經。但童子科貢舉,《論語》和《孝經》是最緊要的。

許圉師現場隨手翻了三篇論語,三篇孝經,令童子們默寫。

又對姜沃道:“姜侍郎也來翻幾篇。”

姜沃就上前,從《詩經》和《春秋》裏隨手翻了兩篇。

之後看著堂中刻漏。

足足十篇文章要默寫,又是在考場上,還得註意書法字跡,估計等他們默完,怎麽也得一個多時辰了。

之後還要考‘解經義’。

確實得是早慧的天才兒童,才能經得住這個考法。

童子們自各個屏氣斂聲,開始落筆。

姜沃坐在原處,只是以不易為人察覺的目光,多看了片刻楊炯。

心中多有終於見到‘全圖鑒’的滿足感。

而許尚書則像是之前姜沃最怕遇上的監考老師一樣,開始在屋裏轉悠,然後在每個考生的背後站一會,還時不時發出一聲嘆息,或是搖頭走開。

想來是見童子默錯了。

姜沃見有兩個孩子被許尚書搖頭搖的,小臉兒都白了,就邀請許尚書一起出門去巡查考場。

還給孩子們一個安靜自在地考場吧!

許尚書應邀而出。

因剛見了許多‘預備東宮伴讀’,許尚書不免提起東宮今歲新編纂的《瑤山玉彩》來。

尤其許圉師又是主編之一——修書向來是榮耀事,何況是替東宮修書,必會青史留名。

許圉師此時滿臉光輝道:“太子實仁厚惠下,還替我等向聖人請賞。”

姜沃含笑回了幾句場面話。

而許圉師說過這件近來得意事後,忽然又是一頓,想起一事——

朝中許多重臣,都會兼任東宮屬臣,比如侍中許敬宗,就兼任太子左庶子,可於東宮駁正諫言,而自己這個禮部尚書,也兼任太子賓客,於東宮讚相禮儀事。

還有那個文采過人的中書侍郎上官儀,此時都擔著太子中舍人的官位。

但是……許圉師不由多看了身側姜侍郎兩眼:皇帝怎麽不點這位心腹重臣兼任東宮屬臣呢?

還有,英國公府上下,也未有入東宮者。

許圉師心中感嘆:聖心如淵海啊。

於是把東宮事掩過不提,只與姜沃閑談起貢舉事。算著時辰差不多,兩人便回到考場,再給童子們出‘解經義’之題。

而姜沃越發感慨,才氣這種東西,就像是美貌一樣,難以遮掩。

都不必姜沃與主考官說什麽,考後許尚書就單獨提起了楊炯,讚其:“精微博識,乃渾金璞玉。”

姜沃頷首:“我觀亦如此。”

兩人達成統一意見:哪怕楊炯今歲不會被選為伴讀,也可收入弘文館或是國子監讀書。

姜沃離開尚書省都堂的路上,就算了算‘初唐四傑全圖鑒’。

駱賓王是於前年參加了吏部‘資考授官’,報的就是國子監正七品‘四門博士’,如今正在國子監做教授。

如今楊炯也要入學。

再待王勃從齊州入京,盧照鄰也回京後,她的春日宴就能湊一桌初唐四傑。

**

龍朔元年三月。

聖駕巡幸洛陽。

此番隨駕,全權負責聖駕路線與安全事宜的,並非以往英國公李勣,而是左武衛蘇定方。

李勣恭送聖駕之時,見蘇定方一身戎裝於馬上,顯然除了聖駕安危外心無旁騖。再想想自己肩上的突如其來的重擔,就格外想跟他調換一下!

*

聖駕方至東都洛陽,長安城內就送來一封奏疏:是江夏王李道宗以年邁求致仕。

江夏王多年鎮守安西都護府,屯兵防備吐蕃。

此番他上書致仕,自然是軍國大事,得皇帝決定。

皇帝接此奏疏,微嘆:是啊,江夏王今年也六十歲了。

不是每個年過花甲的人,都能如蘇定方大將軍一般,還能在大雪中一日一夜疾馳三百裏,突襲敵軍。

江夏王……也老了啊。

皇帝準奏。

又下旨,令正在高句麗安東都護府鎮守的都督薛仁貴,調任安西都護府。

畢竟,遼東之地還有熊津都督劉仁軌,應當也鎮得住。

而同樣接到旨意的劉仁軌,便上奏向皇上求一個文臣。

畢竟他這裏,除了高句麗和百濟這兩個,已經成為大唐四十二個州的前國,附近還有新羅和倭國兩個屬國。

他再文武兼備,一個人也忙不過來。

皇帝想了想,直接大方地給劉仁軌送了個宰輔去。

準確的說,是前宰輔——

之前被皇帝遷到大唐最北境,在燕然都護府任兵曹的來濟,被皇帝調任遼東。

劉仁軌大喜,有來濟這位前宰輔在,遼東的文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!

*

幾番調任,幾乎是橫跨整個大唐疆域。

哪怕是一切都按最快的速度推進,也是到小半年後,這幾位文臣武將才各自按聖旨就位。

江夏王交待過安西屯兵事與吐蕃事,終於能安心卸任回京養老。

這一年秋日,江夏王時隔多年,再次看到長安城門時,心中無不感慨:當年他被長孫無忌誣陷涉謀反事,被流出京時,真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回來。

又有些痛快地想:倒是長孫無忌自己,此生可是再回不了京城了!

*

也就是這個秋日,巡幸洛陽的皇帝,接到了黔州傳來的書信。

趙國公長孫無忌自去年冬日起,多有病癥,如今漸成沈屙。

畢竟是年紀在這裏,他已然是六十七歲的人了。

皇帝終是決定,太子於長安監國,皇後於東都代理政務。

而他,今歲要親至黔州。

*

貞觀十七年,皇帝見將要被流放黔州的兄長毫無生志,便與他約定:“等很多年後,去吃兄長種的葡萄。”

時隔十八年。

他終能赴約。!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